前后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科的各属吸虫寄生于羊驼、羊等反刍动物所引起的吸虫病的总称。除平腹病的吸虫成虫寄生于盲肠、结肠外,其他多属吸虫均寄生在瘤胃及瘤胃与网胃交界处。成虫可引起病变,但危害更严重的是幼虫在皱胃、小肠、胆管和胆囊移行寄生时,甚至可导致死亡。临诊特征为顽固性腹泻、消瘦、贫血、皮下水肿和衰竭。
【病原】前后盘科吸虫的外形呈圆锥状,腹吸盘发达,位于体后端。中间宿主是淡水螺。羊驼通过消化道摄入囊蚴,囊蚴到达肠道后,童虫从囊内游出,在小肠、胆管、胆囊和皱胃内寄生并移行,最后到达瘤胃并发育为成虫。虫卵随粪便排出并孵化出毛蚴,毛蚴钻入淡水螺体内发育成尾蚴,尾蚴离开螺体后形成囊蚴。
【典型症状】前后盘吸虫之成虫致病力弱,大量幼虫的移行和寄生常可导致病羊驼顽固性拉稀、粪便呈粥样或水样,常有腥味。病羊驼迅速消瘦,精神委顿,颌下水肿,严重时水肿可发展到整个头部以至全身。随病程的延长,病羊驼高度贫血,黏膜苍白、血液稀薄。后期极度消瘦、衰竭死亡。
二、虫卵检查
1.水洗沉淀镜检法。
(1)每头羊驼取20克粪便样品,用200毫升水充分稀释。
(2)用40~60目粗筛,对羊驼粪样品进行过滤,除去粪渣。
(3)取剩下的粪水进行第二次细筛过滤,细筛为10目,或粗纱布过滤。
(4)将细筛中剩渣样品进行染色(用碘酊),低倍显微镜进行虫卵检查,5×10倍即可。
2.虫卵计数。在一个视野下进行虫卵计数,镜检10个视野。在洞口县又兰镇四合、南江、黄桥镇邻江、月溪乡禾力4个养羊驼场取羊驼粪样品进行虫卵镜检。一般(健康)羊驼粪样品88个,怀疑感染(体瘦皮焦)羊驼粪样品59个。
3.镜检结果。一般样品有虫卵2份,感染率2.3%;怀疑样品有虫卵11份,感染率18.6%,较一般样品高16.3个百分点。2份一般样品镜检虫卵计数均数为13个,11份怀疑样品虫卵计数均数41个,较一般样品高2倍。
三、羊驼前后盘吸虫病的症状和危害
羊驼前后盘吸虫成虫寄生于羊驼、羊等反刍动物的前胃(主要是瘤胃与网胃交接处),偶尔也见于胆管。成虫虫体呈圆锥状,背面稍弓起,腹面略凹陷,粉红色,雌雄同体,长0.5~1.2厘米,宽0.2~0.4厘米。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,腹吸盘又称后吸盘位于后端,比口吸盘大,虫体靠吸盘吸附于胃壁。成千上万个虫体占去瘤胃黏膜位置1/6至1/4,影响胃肠黏膜吸收营养,且吸取宿主大量血液和营养。
羊驼感染寄生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被毛粗乱,体瘦皮焦,病初正常吃食,反刍,嗳气。在感染初期,大量幼虫进入体内,在肠、胃及胆管内寄生、发育并移行,刺激、损伤胃肠黏膜,夺取营养,对动物造成极大危害。
该病的发生多集中在夏秋两季,主要症状是顽固性腹泻,粪便呈糊状或水样,常有腥臭,有时体温升高。病羊驼逐渐消瘦,精神委顿,体弱无力,高度贫血,黏膜苍白,血液稀薄,颌下或全身水肿。病程较长者呈现恶病质状态。到后期,病羊驼极度瘦弱,卧地不起,终因衰竭而死亡。
四、防治方案
综合措施。
(1)灌服缓泻,健胃药物,如人工盐、碳酸氢钠、酵母等或服用肠道消炎药物。
(2)补液,强心(安钠加肌注),补盐,补糖等。
(3)对羊驼舍、饲槽、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扫,粪便及时清理,并堆积在远离羊驼舍处进行生物发酵处理。
1.驱虫。
(1)硫双二氯酚(别丁)。剂量,40~60毫克每千克体重(大羊驼用量为20克,中羊驼14克,小羊驼10克,羊驼5克),片剂灌服。对重症的羊驼间隔10天后,再灌服一次驱虫药。
(2)氯硝柳胺(灭涤灵)。按60~70毫克每千克体重(大羊驼用量为20~25克,中羊驼15~17克,小羊驼7~10克,羊驼3~5克),片剂直接灌服,粉剂加少量面粉调成稀糊粥状灌服。
(3)虫光光(主要成分为伊维菌素和阿苯哒唑)肌注,每75千克体重1毫升用量。